识别和干预儿童孤独症、多动症,家长应如何做
识别和干预儿童孤独症、多动症,家长应如何做
识别和干预儿童孤独症、多动症,家长应如何做
心理健康是(shì)儿童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现在很多家长比较关注的问题。近年来,儿童孤独症、多动症发病率呈上升(chéngshàngshēng)趋势,家长应该如何正确认识,并尽早识别和(hé)干预?
对此(duìcǐ),在6月6日举行的“鲁医健康说”潍坊市卫生(wèishēng)健康系列(儿童健康主题)新闻发布会上,潍坊市妇幼保健院党委委员、儿内五科主任、副主任医师王媛媛回答记者提问(tíwèn)时表示,很多家长对孤独症、多动症有错误的认识,借着今天(jīntiān)这个机会给大家详细解读一下。
孤独症,又称自闭症。起病于童年(tóngnián),是(shì)儿童常见的(de)神经发育障碍之一。可通过“五不”行为进行(jìnxíng)早期识别。1.不看或少看,早期表现出对有意义的社交刺激注视缺乏或减少,对人尤其是人眼部的注视减少。部分患儿即使可以对话(duìhuà),但是面对面注视仍然不正常。2.不应或少应,对父母的呼唤声充耳不闻,叫名字反应不敏感(mǐngǎn)。不能用眼神和他人共同关注手指指向(zhǐxiàng)的其他物体或事件。3.不指或少指,缺乏恰当的肢体动作,无法对感兴趣(gǎnxìngqù)的东西提出请求。4.不语或少语,孤独症儿童多(duō)数存在语言延迟,家长最多关注的也往往是语言问题。5.行为不当,指不恰当的物品使用及相关的感知觉异常,包括旋转(xuánzhuǎn)、排列以及对物品的持续视觉探索。
孤独症一旦确诊应立即干预,早期行为(xíngwéi)的干预和(hé)教育可显著改善不良预后。干预应该是多方位的,综合社交、智力、情绪、行为、运动等诸多方面,在充分评估的基础上(shàng)开展有计划的针对性个别化训练,并且家庭成员的参与(cānyù)也是必不可少的。
多动症(duōdòngzhèng)也称“注意缺陷多动障碍”,主要表现为与(yǔ)年龄和发育(fāyù)水平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、多动和冲动行为(xíngwéi)等。常起病于童年期,影响可延续至成年期。需强调(qiángdiào)的是,多动症与家庭教育方式无直接因果关系,家长无需过度自责,但家庭不和睦以及父母教育不当,可能会诱发(yòufā)患儿的破坏性行为等问题。不同年龄段表现不同,学龄前期:多动,过分喧闹,不能安坐,不遵守游戏规则。主要采用非药物、行为干预(gānyù)(gānyù)方式。学龄期:好动,不能安坐,注意力难以集中,上课走神(zǒushén)、小动作多,好发脾气,自控力差。根据病情轻中重以及是否有共病,可给予不同治疗方案。青春期:多动症状减轻,坐立不安,注意缺陷和冲动,厌学,没耐心,容易与人起冲突(chōngtū),不接受别人的建议(jiànyì)。中重度需采取药物与行为干预等综合方式。非药物干预方式包括(bāokuò)父母培训、认知行为疗法、社交技能训练、学校干预、运动干预、营养素补充等。
建议家长发现孩子异常后,及时到(dào)专业机构就诊(jiùzhěn),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干预。
(大众新闻记者 都镇强 石如宽(kuān))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